文|白开水正规股票配资平台
来源 | 医健观涛
用稻米生产并提取人血清白蛋白,用来给人治病。这听起来像是科幻电影里的情节,却成为了现实!
上个月,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禾元生物”)自主研发的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水稻)(HY1001,商品名:奥福民),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适用于肝硬化低白蛋白血症(≤30g/L)的治疗,成为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重组人血清白蛋白产品,也是全球首个“稻米造血”一类创新药。
稻米造血,真的能解决中国血液制品供应不足的困境吗?还是会像昙花一现,很快走红,又很快衰败?
“稻米造血”创新药奥福民
一、技术攻关
所谓“稻米造血”,是将人血清白蛋白基因植入水稻,使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合成人血清白蛋白,并通过提取、纯化等工艺制成注射液。
展开剩余89%人血清白蛋白是临床上广泛使用的血液制品,也被称为“黄金救命药”,既可用于烧伤、失血、手术创伤,也被用于肝硬化腹水等慢性疾病,国内市场需求量巨大,长期以来高度依赖进口,这也是国内唯一允许进口的血液制品。
自1981年以来,国际上试图生产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替代血浆提取,其技术路线包括细菌、酵母、哺乳动物细胞、昆虫细胞、植物细胞等。
禾元生物招股书显示,利用植物细胞生产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成本低、安全性好,且表达产物具有与高等动物细胞相似的生物活性,但纯化难度大,规模化困难。
生产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的技术路线优劣势,源自禾元生物招股书
禾元生物创始人杨代常,是中国著名水稻遗传学家、杂交水稻研究先驱朱英国院士的首位硕博士生,曾在国际水稻研究所和美国Ventria Bioscience公司任职。
在植物源人源蛋白工业化生产方面,Ventria Bioscience属于全球最早一批尝试者。
正是创始人杨代常这一从业背景,使禾元生物将原本被用于食品和农业的转基因水稻技术,转向通过水稻表达体系生产人血清白蛋白。
2005年,时年51岁的杨代常辞去美国的优渥工作,回到武汉大学,全身心投入植物生物技术的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发展工作。
次年,杨代常创立禾元生物,并带领研发团队埋头攻关。
2011年,禾元生物取得重大突破——每千克糙米提取出2.75g人血清白蛋白,并将科研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Nature News发表评论称:“该技术把不可能的事变成了可能”,引起全球轰动。
技术突破只是第一道关隘,安全性验证同样极为关键。
“当纯度仅99%时,我们提取其中1%的杂质,以人体用量2500倍的剂量注射小白鼠,28天后所有小鼠都存活。这个数据让我坚定了信心。”杨代常在采访中回忆。
此后,高效提取、纯化工艺等难题接踵而来。没有先例可循,禾元生物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攻坚克难。
比如,为达到99.9999%的临床级纯度,团队就花费三年迭代了37套方案。用杨代常的话说,“一步步来,踏实地干,问题总会解决。”
2017年,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获得国家食药监总局临床许可。
为验证安全性,杨代常主动向医院出具免责书,当冰凉的液体流入血管,他成了全球首位注射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的人类受试者:“万一真出了事,就当我为科学捐躯。”
2024年9月,禾元生物的HY1001药品申请上市。受益于国家对创新药优先审评的政策,禾元生物的申请比常规审批提前近70个工作日获得通过。
令人欣喜的是,过去10余年,禾元生物在技术上又往前跨进了一大步——据该公司披露,目前已实现每千克糙米产出约20至30克人血清白蛋白。
除HY1001外,禾元生物另有7款在研产品覆盖抗炎(HY1002)、抗肿瘤(HY1003)、罕见病等领域。若发展顺利,禾元生物在未来将有更多的“水稻系”创新药上市。
禾元生物创始人、总经理杨代常
二、商业大考
当前,国内人血清白蛋白不仅依赖进口,且价格不便宜。即便在集采后,人血清白蛋白价格仍维持在300-600元/10克。
天坛生物、华兰生物等传统血制品企业虽占据主导地位,但受制于血浆站数量限制和原料短缺,增长空间有限。且血浆分离工艺复杂,进一步导致白蛋白价格居高不下。
禾元生物披露数据称,目前重组人血白蛋白的成本大概是在10-13元/g,未来随着技术升级迭代带动表达量的提升,成本有望进一步降至7-10元/g。
实现规模化生产后,生产成本将远低于血浆分离人血清白蛋白的生产成本。
然而,这一技术面临长期未解的生产放大和安全性难题。
其一,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的单次用量比单抗药物高200倍。按照每剂20克计算,任何微量杂质或聚合物的残留,都可能导致免疫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
禾元生物在招股书中披露,HY1001需将宿主蛋白杂质含量控制在0.00001%以下,相比抗体药要求高百倍以上。
此类指标在小规模实验室生产和批次验证中可控,但放大到万吨级工厂持续生产,长期一致性和稳定性尚无全球先例。
公司虽已获得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即“良好生产规范”,适用于制药、食品等行业的强制性标准。)生产许可证,但是否能够按临床标准持续供货,需要进一步验证。
其二,植物源体系在纯化和残留核酸去除方面工艺复杂。公司资料提到,HY1001需通过多级纯化和层析去除植物源特异杂质,且最终产品需符合注射级标准。
业内公开信息显示,过去十余年,酵母和动物细胞体系均未解决生产成本和纯度稳定性的平衡问题。禾元的植物生产方案是否能在放量后保持一致性,仍有不确定性。
其三,公司还要种植大面积水稻。招股书显示,公司在湖北及西部地区均设有药用水稻种植基地,2025年在中国西部的种植面积已超过9000亩,规模化生产后公司需持续获得较大规模的种植用地以满足公司产能需求。
以每公斤稻谷产出20–30克重组白蛋白计算,假设年产目标为100吨蛋白,理论上需要处理约330万–500万公斤稻谷,对种植规模、仓储和运输均是不小的长期投入。
即便HY1001短期内获批,市场接受和医保谈判也需要周期。
公司在2023-2024年密集签订多份渠道合作协议,与国药控股、贝达药业、九州通等国内大型药品分销商建立销售网络。
禾元生物曾乐观预测,HY1001上市次年即2026年销售收入可达4.44亿元,2030年攀升至15.67亿元。但在缺乏真实世界数据、尚无同类产品规模应用的情况下,是否能被市场广泛接受,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此外,禾元生物面临的市场竞争也不容易忽视。
在众多药企寻找替代路径的过程中,除了植物表达系统外,酵母表达系统也被寄予厚望。
“医健观涛”(公众号ID:yiyaoguantao)注意到,2024年4月,另一家生物制药公司安睿特自主研发的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已获得欧亚经济联盟-俄罗斯联邦卫生部批准上市。据称,这是全球第一种也是唯一一种上市销售的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产品,技术路线采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
2025年4月,安睿特上述的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国内Ⅲ期临床研究完成揭盲。初步结果显示:其与人血白蛋白疗效相当,起效速度相近且疗效维持时间更具优势,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这意味着,在国内市场,禾元生物与安睿特即将迎来正面竞争。在国外市场,安睿特已有先发优势。
而在美国市场,禾元生物与老东家Ventria Bioscience的专利纠纷官司未决,一旦专利有效性在后续诉讼中被确认,禾元的产品即使工艺不同,也可能面临赔偿和禁售风险,是否对公司未来在美国市场准入和知识产权稳定性方面构成障碍,仍需进一步观察。
三、漫长上市路
创新药研发不仅耗时,更烧钱。
由于尚无商业化药品,主要营收大多来自药用辅料和科研试剂:2022年度约1339万元,2023年度约2426万元,2024年度约2521万元。
虽然公司营收有所上升,但和同期研发投入比显得捉襟见肘:2022年至2024年,研发费用分别为1.1亿元、1.59亿元以及1.16亿元。
由于入不敷出,2019年至2024年,公司累计净亏损超过7亿元。
对于一家制药公司来说,向外部寻求资金并走向更广阔的资本市场,是一条必然之路。
招股书显示,公司共有134名股东。杨代常作为实际控制人,直接持股仅15.03%,位列第一大股东。为维持控制权,杨代常通过多重安排控制公司29.25%表决权。
禾元生物前10大股东合计持股约59.24%,其余124名股东分享剩余40.76%股权。大量股东持股比例极小,排名靠后的股东持股仅0.01%-0.02%,且大量为个人股东。
招股书显示,机构或公司持股较高的仅有上海同盛7.49%、贝达药业7.47%、光谷生物基金3.94%,以及倚锋睿意3.77%。
据杨代常透露,公司第一笔2000万元风险投资是政府帮忙牵线,中试车间是政府为公司量身定制,公司多次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获得各级政府资金支持数千万元。
禾元生物在招股书中还表示,公司核心产品长期处于研发阶段,持续的资金需求迫使公司引入大量自然人投资者。此外,2015-2018年公司在新三板挂牌期间,通过公开交易和定向增发进一步引入散户投资者。
过去近20年的时间,投资人进进出出。最艰难时,禾元生物的账上只剩几百万元,但杨代常始终没有放弃,而是坚信“一定能做成”。
2022年底,禾元生物首次向科创板提交IPO申请。当时的招股书显示,公司计划募资35亿元。但在监管问询、市场环境波动、申报更新等多因素影响下,公司历经近两年审议才最终在2025年7月1日过会。
与最初版本相比,公司募资计划出现明显缩减。根据最终上会稿,募资总额降至约24亿元:用于产业化基地建设投入、新药研发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总体来看正规股票配资平台,禾元生物目前面临着技术、市场、财务多重风险叠加。在国内政策支持下,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重启为公司打开了融资通道。然而,能否兑现投资回报与产业预期,仍需时间检验。
发布于:北京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配资炒股论坛平台_最专业股票配资平台_恒汇证券观点